2011-09-27

2009-11-14 島

節目名稱:第十四屆皇冠藝術節《
演出時間:20091114日(六)14:30
演出地點:皇冠小劇場
演出團體:EX-亞洲劇團


個人觀感:

  本次欣賞的《島》為荷裔南非劇作家亞朵佛佳德(Athol Fugard)在1972年依據真實故事創作的經典作品,由印度籍導演江譚佳彥(Chongtham Jayanta Meetei)執導。劇情的設定在一座島上的監獄,兩名因政治罪名而入獄的男演員在白天的勞動過後,利用晚上排演希臘悲劇《安蒂岡妮》作為監獄餘興節目的演出,並用此來消磨漫長的牢獄生活。而夜晚的排練和白天真實生活的相處也使得兩人產生了深入的對話,在監獄裡的日子也因此變得美好,但就在其中一名囚犯被告知將提前假釋出獄時,兩人建立起的友誼開始面臨了不平衡的考驗。這當中充滿了許多人性的考驗與人類深層情感的表現,而本齣戲的劇中劇《安蒂岡妮》更伸張了「囚犯≠罪犯」的想法。

  這是我第一次到皇冠出版社欣賞表演,在一進入黑箱劇場時,就已經看到兩名演員做著鏟沙、裝箱、扛重物、搬到彼此的沙地、倒下沙,直到所有觀眾坐定為止,而這些動作都是在沒有額外道具的情況下,以極緩慢的速度不斷地重複著,但你卻可以確確實實感受到他們身上所有部位承受的重量,甚至是心靈。兩位有舞蹈底子的演員緩慢的動作生動的傳達了接下來永無止盡的服刑之日,偶爾他們會在搬運的過程當中踩到地上虛擬的異物,在忍痛拔出刺入體內的鐵釘時,我完全可以了解他們接下來充滿刺痛與困難的、看不盡頭的日子將不斷地播送著。在觀眾尚未接觸主要的劇情前,這一幕未開場的意象就足以令人震撼不已。而誠如節目介紹所說,全劇運用了許多肢體意念做情緒傳達,在未開場的這一幕便顯而易見,而演員們緩慢移動身體做出動作的難度就好比騎快車一點也不難,但要你騎時速一公里的時候,就是展現你駕馭身體能力的時刻了。

  而這次演出的舞台設計也很特別,背景是一個會隨著氣氛變換顏色與光線的大鐵籠子,在開場的時候好像是立體電影似的,在上舞台靜靜地被吊著,象徵了整部戲的牢籠感,在大鐵籠裡則有著兩個小燈泡,代表了牢中的兩位演員,小燈泡會隨著劇情的發展忽明忽暗,就好比兩人心中的希望,在其中一位演員能提前被釋放之時,另一顆燈泡就暗淡的熄滅了。在舞台中,我最喜歡的就是在舞台四方落下的鮮紅下振,地面則是四面鏡子反射著從上方打下的光束。當演員進入牢籠時,鏡中的下振和空間的下振密合,結界就像是被設定似的完成,這有重量的輕巧真是漂亮。繩子雖輕,下振卻是重的,而且與鏡中世界相輝映,裡面的人完全無法逃離,最多只能在邊緣貼著。

  在劇本方面,我相信這類關於人性辯證的劇碼而又以較為沉重的主題表現出來的作品(雖然角色的對話有部分是有趣的),所要傳達與探討的東西多半是很深的,但本劇又加上了政治犯的背景、表象的社會邊緣面、隨時都會被貼上標籤的年代、安蒂岡妮的隱喻等等,而這之中有許多事情是我們這個年紀無法體會,畢竟沒經歷過,所以思緒也只能被動的跟著劇情的起伏走,其實到最後還是會有一些抽離,但並不因此覺得無聊。畢竟劇中角色的那些情緒、對家人的想念、對自由的渴望、在牢籠裡對外界世界的絕望,這些東西都是非常原始的,是屬於人的本能,藉由演員裸露的對話完整的道出了角色們的悲喜,依舊能帶給我們震撼與感動。

  不過關於這整齣戲的缺點,我認為是演員在一開始情緒上的表達,也許他們的肢體達到了一百分,但在情緒方面的入戲就顯得慢了一些。從前面幾段的哭戲看來,兩人展現的大部分就是吸鼻子,不然就是用手擦拭沒有流出來的眼淚,其實是非常假的。靈魂沒有真的哭,則表演是無法被相信的。但到後來這個情況有隨著時間而漸漸改善,演員們越演越到位、越演越盡興,所有的哭笑與狂吼,雖然有時吃了螺絲、有些拗口,但那些錯誤完全被情緒完整的傳達所包容了,畢竟用精神、用一部戲感動觀眾,才是最重要的,不是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